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形成一个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体制机制,是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治本之策。
新华社北京9月14日电 9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2023北京文化论坛致贺信。2023北京文化论坛以传承优秀文化 促进交流合作为年度主题,由中宣部和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当日在北京开幕
2023北京文化论坛以传承优秀文化 促进交流合作为年度主题,由中宣部和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当日在北京开幕。北京历史悠久,文脉绵长,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见证。中国将更好发挥北京作为历史古都和全国文化中心的优势,加强同全球各地的文化交流,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文明交流互鉴,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优秀传统文化,自古就有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文化胸怀,中华文明历来赞赏不同文明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新华社北京9月14日电 9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2023北京文化论坛致贺信
组织暖兵心解兵忧活动开展用足用好政策,激发活力动力专项行动畅通家属服务区域协作渠道……军级以上单位党委机关带着温度、带着感情做工作,帮助解决现实难题。注重用好现实战争活教材,在研敌之长、研敌之短、研敌之变中,找准提高备战打仗能力接口。围绕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郑州市以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中的全国重地和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为目标,立足文武双全的城市特征,叫响天地之中、华夏之源、功夫郑州城市品牌,努力塑造中华儿女的寻根之地、中华文明的朝圣之地、中华文化的体验之地、国学教育的实践之地。
郑州是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核心区域和主根主脉所在,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世界各大河流域文明的研究交流互学互鉴,此次论坛专门设置了多样性与交流互鉴等分论坛。9月11日,文化和旅游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2023世界大河文明论坛(中国·郑州)将于9月16日至18日在郑州举办。
2023世界大河文明论坛以河为脉增进文明互鉴、携手共创未来。本报讯(记者 王延辉)金秋时节,老家河南,黄河之滨,盛会有约。
河南是黄河文化核心区,承载中华文化主根主脉,在赓续中华文明、推动传承发展上承担着重要使命。据介绍,此次论坛以文明交流互鉴发展共创未来为主题,由文化和旅游部、人民日报社、国家文物局、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旨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搭建世界大河流域文明交流平台,展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就、世界大河流域文明成果、中华文明探源重要成果等,助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此次论坛何以缘定河南、花落郑州?举办2023世界大河文明论坛,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有助于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发布会现场,以指纹为底色、以甲骨文河字为主体的2023世界大河文明论坛会标意蕴深刻、引人注目。
各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世界大河文明论坛是搭建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平台、打造促进文明互鉴的重要纽带、履行赓续文化使命的重要担当。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论坛邀请世界重要大河流域国家代表、驻华使节、专家学者,黄河流域沿线省(区)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及文明发展研究、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等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参会,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实现对大河文明的保护、传承和弘扬。近年来,河南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河南兴文化工程,深入推进文旅文创融合,规划建设博物馆群+大遗址公园全景展示体系,谋划实施138项重点文化项目,推出16条精品文旅线路,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旅品牌,多措并举一体打造中华文明探源地、实证地、体验地,让人们在河南更好触摸历史、感知文化、增强自信、增进认同。
这是首次就世界大河流域文明起源发展等进行交流研讨的国际论坛。中华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等世界几大原生文明都发生于大河流域。
据悉,此次论坛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把聚而论道和实地体验相融合,举行主论坛、分论坛、圆桌会议、体验考察、黄河文化月、中外媒体黄河行等各类活动,发布《世界大河文明论坛·郑州宣言》,通过专题报告、交流讨论、成果发布、实地考察、文化展演等不同方式,力争多侧面、多角度、全景式展现大河之美、文化之美、文明之美。每一种文明在其发展过程中都留下了独一无二的历史和文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百花园。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说,大河孕育了农业,农业的发展为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郑州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现代产业体系日臻完善。重点发展嵩山实验室、黄河实验室等新型研发机构。此外,《规划》还提出了重点推动的八项重大工程:聚焦头部企业招商。构建全覆盖、高水平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综合枢纽与开放功能显著提高。大幅度提升郑卢空中丝路承载力,航空货邮吞吐量达到100万吨/年。
入境游客达到80万人次/年,年度举办国际会议会展20次以上,国际友好城市达到35个左右,着力建设成为内陆地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会展之都、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国际赛事名城、高端国际会议目的地、国际友好往来城市。如何提升国际化?9月8日,郑州市人民政府发布了一项重磅规划——《郑州市加快城市国际化全面提升竞争力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郑州国际化发展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航空客运保障能力提升至4500万人次/年,国际国内航班线路可通达城市达到220个。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118万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6%,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0家,全市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3件,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
打造行业领先的专业性展会。加快城市国际化建设,郑州有了‘任务书和‘路线图。持续深化郑州-卢森堡双枢纽战略合作。郑州市发改委营商环境建设处负责人介绍,除阶段性目标外,《规划》明确了建设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与产业关键环中心城市、建设特色鲜明文化突出国际消费旅游中心城市等八项重点任务。
加快城市国际化建设,到2025年,郑州要实现一个个阶段性目标。加快城市国际化建设,是郑州打造国家创新高地、先进制造业高地、开放高地、人才高地的必由之路,是完善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建设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应对双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的竞争战略,是深化改革开放的内在要求,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必然选择。
搭建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平台,力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达到1800个,技术合同成交额实现倍增,创新创业孵化载体达到300家。国际交往合作扩容增效。
大力发展首店首发经济,打造国际化商圈商街,探索设立离境退税街区,布局设立免税店,促进中高端消费集聚,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000亿元。城市发展动力大幅提升。
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40%,现代服务业比重达到65%左右,力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6000亿元,高附加值产业与产业链关键环节布局更加合理。本报讯(记者 王延辉)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引领现代化河南建设,这是省委赋予郑州的职责使命。打造郑州夜经济特色品牌。中欧班列(中豫号·郑州)年通行班次达到3000班次以上,年跨境电商交易额达230亿美元,着力打造国际性现代化立体综合交通枢纽门户、对外开放高地和参与国际合作高地
南阳文旅产业迎来了复苏的窗口期、提质升级的机遇期。开幕式上一曲激昂雄壮的丹江号子,与古朴悠远的编钟交织,刻画出奔放浪漫的先楚风韵。
在不久前举办的河南省文旅文创发展大会上,南阳签约项目数量居全省第一方阵。今年1月至8月,携程平台数据显示,河南旅游总人次、消费总金额出现爆发式增长,对比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均达70%以上。
以签约华侨城文旅项目、三国时代影视基地、中华恐龙园和实施医圣文化园、黄山遗址考古公园等十大文旅项目为标志,南阳文旅文创呈现出发力赶超的势头。万物皆可游、处处都出彩。